Skip to Content
st phil's logo

8:00am公祷书传统英语崇拜

基于当代公祷书开展的崇拜,有经典圣诗和圣餐

9:30am英语家庭崇拜

一个现代化的英语崇拜,欢迎有孩子的家庭,提供幼儿照看服务、儿童和青少年主日学

9:30am国语家庭崇拜

一个现代化的国语崇拜,欢迎有孩子的家庭,提供分年龄段的儿童主日学

11am粤语崇拜

粤语崇拜,大约有70位成人。提供儿童主日学

11am韩语家庭崇拜

现代化以家庭为主的韩语崇拜

5pm国语下午堂崇拜

以普通话为主英语为辅的崇拜;针对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、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。

11am印尼语崇拜

印尼语现代崇拜

6:30pm现代英语崇拜

傍晚英语崇拜:现代敬拜乐队带领现代崇拜赞美

讲道

鼓励

圣经随想

在圣经每本书里思想人与神!

杨芹 Christine Yang

2021年9月10日


创世记

《创世记》提纲挈领开启神、宇宙、人类、罪、子民等重大课题。

  1. 神 – “起初,神创造天地”。这表明神超越宇宙、人类、物质、灵界 – 神是万有的创造者。他的存在独立于所有受造物之外。
  2. 宇宙 – 不是爆炸的产物,而是智慧设计的产物。不要用“自然”二字囫囵吞枣解释一切。事实是:有一位智慧的主宰者在托举、推动着“自然”。
  3. 人类 – 它是造物主的“掌上明珠”!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;且造男、造女。神给人类的第一个旨意就是婚姻。婚姻极其神圣,因为它是神的旨意。
  4. 罪 – “自由意志” - 这是神赐给人的一件绝美礼物,但也是把双刃剑。果然,撒旦对人说:“用它向神挑战吧。因为你原本就可以与神一样!”
  5. 救赎 – 罪带来羞耻、遮掩、躲藏、推卸和隔绝。但 “有一天,女人的后裔要粉碎蛇的头”。 作者埋下伏笔,神的拯救之功从此开始。
  6. 子民 –《创世记》的镜头在12章突然从世界聚焦到一个人(亚伯拉罕)身上。“子民”的故事拉开序幕。你我被称为“被拣选的子民”。你对此作何感想?


出埃及记

读《出埃及记》最大的感触就是:为何人这么不长记性?
《出埃及记》以“忘记”起头 – “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,治理埃及,对他的百姓说 ……” 此后, “忘记”这个主题一直在《出埃及记》中重复。
神多次警告法老,并一次又一次施行神迹,惩罚埃及人,但法老就是“不长记性”!
摩西也会“忘记”,当神要求他站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时,他一再和神讨价还价,最后连神都被摩西气坏了(4:14)。
最可气的就是以色列人。他们经历了多少神迹!但摩西仅仅离开40天,百姓就铸金牛犊,并指着它说“这就是领我们出埃及的神”!他们各种抱怨,甚至公然暴乱企图颠覆摩西的领导。真是一群“不长记性”的人!
在诧异人性之诡诈、顽梗的同时,也感慨神的耐心和恩慈。神呼召摩西;指示建造会幕;制定律法、仪文 – 神真的好有耐心,面对一群猪队友,他需要手把手教他们。神的恩慈更是暖心:降下鹌鹑和吗那 (蛋白质和碳水都有了;但以色列人竟然抱怨没有吃到足够的纤维,而且没有调料!);还有,40年来,以色列人的鞋都没有磨破。
最后就是警示:神不会允许人无节制作恶。神当即审判了法老和那些亵渎神的以色列人。

利未记

一个作奴隶长达400年之久的民族,如今要进入完全陌生的地方。在“应许之地”,他们要在政治、军事、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国家。但以色列的使命绝不仅限于此!他们要成为上帝在世界的“大使”,把上帝的公义和慈爱活出来,向万国万民传播上帝的真理!!(责任好重啊!难怪以色列人屡屡失败。)
上帝该怎样装备这样一群乌合之众?他们要从何开始?《利未记》就是答案。《利未记》就好像一本行为守则,从社会生活、家庭生活、宗教生活各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行为。它分为社会律法和敬拜礼仪两部分。社会律法中的很多条例、规范都是现代法律的基石。
第二部分敬拜礼仪看似繁琐,但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在“技术层面”解决两大难题:第一,圣洁的上帝若要与他的子民同住,该如何实现?答案 – 通过“会幕”。第二,污秽的人若想亲近圣洁的上帝该如何实现?答案 – 通过“洁净之礼”。但《利未记》是“将来美事的影儿”(希伯来书10:1),它所指向的真正的“美事”就是耶稣!耶稣是以马内利(神在我们当中),是 “真会幕”;而唯有接受耶稣,才是行了真正的“洁净之礼”。


民数记

《民数记》记录了以色列人在旷野40年的历史。这段历史像极了基督徒一生行走天路的经历。激动人心的时刻毕竟很少,基督徒该如何面对归于平淡的日子?要如何面对经济危机、健康危机、人际关系危机,甚至信仰危机?如果每一次危机是一次考试,那以色列人从来没有及格过。最令人感慨的是,每当民众面对挑战,他们的反应不是信靠带领他们出埃及的神,而是高呼:“我们要回埃及去!”
听到这样的喊声,让我不寒而栗。因为这声音似曾相识。我们是不是都有感到信不下去的时候?是否都曾经闪念:“为什么我要信主啊!他真的爱我吗?!” 信仰之路不容易!因为如果不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拉扯,人的信心就得不到抻展和锻造。但请记住:《民数记》中的以色列人是基督徒绝好的反面教材!如果一个人哭着喊着要返回埃及,神绝不会勉强他进入应许之地!一代人浪费了40年的光阴,他们都在旷野倒闭。
百万懦夫中,两位少年脱颖而出,他们是约书亚和迦勒。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百姓说:“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,我们足能得胜!” 神说:“唯独我的仆人迦勒,因他另有一个心志,专一跟从我,我就把他领进他所去过的那地。”生活很公平,每个基督徒都有自己的旷野。以色列人vs. 迦勒 - 你愿效仿谁?


申命记

40年过去了,新一代以色列人准备再次进入迦南地。在这样一个划时代时刻 ,摩西对以色列人发表了一篇长长的讲道。《申命记》的名字由此而来,就是“申明命令”的意思。我们和3500年前的以色列人有啥关系?需要学习《申命记》吗?
耶稣在尚未传道之前,来到旷野。魔鬼前来试探他,而耶稣每次都用《申命记》中的话来作为武器。莫非在旷野的40个昼夜中,耶稣研读和默想的经文正是《申命记》?
摩西强调:颁布律法的神是恩典之神,他的律法是恩典的律法。摩西说:“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,也不是离你远的!”(30:11) 保罗在《罗马书》中引用这段话,进一步阐明旧约律法的本质不是凭行为 – 好像逼着我们“上刀山下火海” - 而是凭信心:“这道离你不远,正在你口里,在你心里“(申命记30:14,罗马书10:8)。面对这样一位为罪人献出生命的“恩典之神”,摩西说:“我今日把生死祸福陈明在你们面前:爱耶和华你的神,遵行他的道… 耶和华你神就必在你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赐福于你。 倘若你心里偏离, 被勾引去敬拜侍奉别神, 我今日明明告诉你们:你们必要灭亡!” 你要如何回应?

约书亚记

提到《约书亚记》就会让人想到战争。你不可能在任何一部古代史中见到如此玄幻的战争场面:1. 以色利人的初次胜利竟要归功于一位迦南妓女。她清醒认识到“以色列的神就是天上地下的神 ”,并由此认识生出果决的行动。2. 以色列的第一场争战竟由祭司打头阵 - 只是吹响号角,高声呐喊城墙便轰然倒塌,耶利哥城就此拿下。3. 一个神秘人物向约书亚显现,约书亚问他:“你是帮助我们的呢?还是帮助敌人的?”此人回答:“我要做耶和华军队的元帅”。这位元帅的意思是:这并不是以色列人的争战,而是神的争战,以色列人要做的是顺服、信靠并且等待。
读《约书亚记》的一个难题是:我们无法接受“灭绝”这类字眼。难道神支持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吗?。当然不是!“杀灭”等词是那个时代史料记载的行文特点;不能按字面意思解释,“灭绝”并非“杀光所有人”的意思。(圣经记载以色列人后来和迦南人通婚,这显然表明他们并没有杀掉所有人;而对于归顺神的迦南人,以色列人欣然接纳了他们(9章)。况且,当时的迦南文化极其邪恶,让神愤怒:一是性犯罪普遍(利未记18);二是盛行以孩童献祭(申命记12章)。《约书亚记》记录了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神用特殊的方法惩罚人类的邪恶,彰显出他的公义、慈爱和主权。

士师记

“遭,更糟,遭的不能再糟”- 《士师记》所呈现的画面就是这样。摩西和约书亚曾不断警戒以色列人千万不要效仿当地人邪恶的风俗,不要沾染他们的腐败。
然而以色列迅速与迦南人同流合污,越陷越深。“以色列犯罪 - 失去神的保守 - 被外邦人攻击 - 呼求神拯救 - 神兴起士师 - 以色列得救 - 再次忘记神 - 再次被外邦人攻击… ” 300多年中,以色列经历12任士师,但始终无法逃脱这恶性循环。这些士师虽然被神兴起,但他们对神没有清醒的认识,也没有全然信靠和顺服,因为他们已经被迦南文化污染。只有当“耶和华的灵将在他身上”时,士师才显出“拯救者”的样子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基甸、耶弗他和参孙。基甸率领300勇士击退米甸人,但他在年老时为自己造偶像“以弗得”,导致以色列人败坏。耶弗他向神许愿,如果得胜就献活人为祭,结果将自己的独生女儿献为番祭。参孙的结局更是凄惨,他空有神力,却不能克服情欲的诱惑。
《士师记》显明人的败坏和有限。它留给读者两个问题:“神的子民还有希望吗?真正的拯救者何时才会到来?”

路得记

神何等伟大,我何等渺小!神看顾我吗?无穷大的神如何通过无限小的人来做工?《路得记》让人阔然开朗,大得安慰!《路得记》的历史背景正是士师当政时期:百姓不认识神,如迷羊四散,挣扎求生。《士师记》后,圣经将镜头从一国聚焦到一家人身上。这家人的境况好似苦难人生的缩影 – 男丁全都去世,只剩三个寡妇艰难求生。媳妇路得是被以色列人鄙视的摩押人(《申命记》禁止摩押人入耶和华的会)。在这样无钱无势、无家、无依靠,逃荒到外邦的两个寡妇身上,神又能有何作为?但在神的带领下,她们遇到了“保护者”、“帮助者”和“赎回者” 波阿斯。路得与波阿斯结为连理,成为大卫的增祖父母。
《路得记》看似描写一个女人曲折的人生经历,实则表明:神将他伟大的救赎计划一针一线织进每个人的一生当中。神就是要使用你我这样平凡的小民来推动他绝不更改的计划。《路得记》的另一个亮点在于“忠诚”。我们看到路得对婆婆拿俄米的忠诚;拿俄米对路得的忠诚;波阿斯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忠诚。但最重要的是:冥冥之中,忠诚的神从未离弃他所爱的儿女。

撒母耳记上

羊的特点是随大流,前面的羊往哪走,后头的羊会不动大脑直接跟随。圣经说得不错,人正如羊一般!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不受他人影响的。人会被另一个人影响。因此跟从谁,和谁在一起很重要。《士师记》告诉我们,以色列就如“走失的迷羊”。可惜,牧养他们的人也是笨羊:前一刻刚刚找到草场,下一刻就犯了糊涂,把羊带到阴沟里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圣经进入《撒母耳记》。撒母耳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;他极其敬畏神。他的身份既是以色列最后一位士师也是先知。百姓向撒母耳呼吁:我们需要一位领袖,我们需要王!
撒母耳告诫百姓,不要期待人间的王能施行仁政;归根到底,以色列要敬畏、顺服耶和华神。但百姓觉得立王来统治见效更快。神同意了他们的请求,因为神要再给以色列人上一课!以色列将通过人间领袖的兴衰成败认识到一个事实:羊不能代领羊,羊要想不迷失,就需要一位真正的大牧人。
以色列的首位王是扫罗。他看起来高大英俊,武功盖世。实则是个心胸狭窄,优柔寡断,对神没有信心的人。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 “乡野小牧人”大卫。大卫对神有极大的信心。扫罗渐渐暗淡,大卫冉冉升起。大卫会是那位众望所归的“好牧人”吗?

撒母耳记下

《撒母耳记下》的开篇充满期待。以色列终于正式建国,首都耶路撒冷不但是政治和军事中心,更是以色列仰望、敬拜耶和华的象征。建都庆典的高潮是大卫把“约柜”(象征神住在人间)迎进圣城耶路撒冷。神向大卫显现,并与大卫立约,承诺道:“你的国位必坚定,直到永远”。然而,仅在神与大卫立约一年之后,大卫就犯下奸淫罪与谋杀罪。当年放过扫罗的大卫如今却用极其卑鄙的手段杀害忠将乌利亚。先知拿单质问大卫,大卫立即痛哭悔改。神可以赦免人的罪,但人还是要吃下自己种的恶果。大卫的孩子们手足相残;他最疼爱的儿子押沙龙竟然准备谋杀父亲。大卫再次出逃。前一次是为了躲避岳父扫罗,这次是为了躲避儿子押沙龙。与《士师记》一样,《撒母耳记》显出了人的有限。人连自己的标准都达不到,更别提拯救别人!从《撒母耳记》开始,圣经有关“拯救者“的盼望和暗示便越来越多,尤其出现在大卫所作的诗中。当我们为以色列的历史唏嘘之时,也请想想自己:一个民族尚且需要拯救,更何况一个人呢?你难道不需要“拯救者“吗?

列王纪上下

“历史书”的主要目的是记录神在历史中与犹太人的互动。既然要记录历史,就不可避免展现历史的残忍、暴力和荒谬。所以看旧约前17卷会让人觉得压抑。如果你觉得看不懂旧约历史 - 那就对了。一个离弃真神的历史,的确让人看不懂!
《列王纪上下》以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开篇,记录直到犹大王约雅斤被巴比伦王释放将近400年的历史。
1) 领袖们肆无忌惮“引进”偶像、邪神,带领百姓在灵里行淫。尽管以色列在所罗门时期达到鼎盛,但在他儿子罗波安继任后不久就分裂了。“繁荣、富强”仅仅持续了40年。2) 离弃神的后果只有一个,就是陷入永无止境的麻烦。北国20任王无一个好王;南国20任王只有8个好王。公元前587年,北国以色列被巴比伦彻底灭掉,百姓被掳走沦为奴隶。3) 在这一时期,神兴起一些特殊使命的人 – 先知。先知是神拣选的“信使”。先知不断指出以色列的悖逆;宣告神的审判即将来临。但先知也表明:尽管以色列无药可救,但神不会忘记与亚伯拉罕、大卫的约。拯救者 - 弥赛亚王一定会来。读《列王纪》时可参照“先知书”一起读,“先知书”提供了更多历史背景和角度。

历代志上下

人们挤在楼盘的微缩景观前指指点点,设想着大楼建好那一天搬进新居的情景。微缩模型的意义就在于此:让你对未来的建筑心中有数,从此期待新家落成的那一天!
《历代志上下》的作者不详,成书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50-300年。也就是说,作者虽然记录了从以色列建国到被掳回归约400年的历史。但他实际出生在100多年之后。作者的目的不是记录历史,而是评论历史。他的着眼点有二:第一,不信靠神的坏王最终死在罪中;而信靠神的好王,他们身上都闪现出“弥赛亚”的影子。第二,大卫是弥赛亚王的终极表征。弥赛亚王将是大卫的后裔,他不但要建造圣殿(圣殿是人与神相交的神圣地点)还要复兴神的子民。而将来的弥赛亚王会完成两个使命:1成全祭祀的期待:“建造圣殿”,成为人和神的中保。2 成全君王的期待,“复兴神国”,使神的终极权柄和威严大彰天下。
作者显然明白,到他写作为止,弥赛亚尚未出现。以色列人确实迎来了回归,但复兴不过如肥皂泡沫(《以斯拉记》《尼希米记》)。借助400年历史微缩模型,作者让我们将盼望放在将来的弥赛亚身上。他就是真圣殿、真回归、真复兴和真耶路撒冷。

以斯拉记

《历代志下》以波斯王赛鲁士允许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结尾。《以斯拉记》紧接《历代志》,描述部分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,重建家园的历史。“回归运动”分为三个阶段,每一个阶段由一位领袖带领。他们是:所罗巴伯(始于公元前539年) 、伊斯拉(始于前458年)和尼希米(始于前444年)。所罗巴伯重建圣殿;伊斯拉复兴信仰;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墙。每一次运动的开始都让人充满期待。因为神早就借先知之口预言回归和复兴。看来,先知的预言马上要被应验,而且已经应验了!
然而,三次复兴运动却让人感到无限失望!三位领袖的努力都遭来巨大阻力,但他们以坚定的信心,有时甚至凭着一己之力(如尼希米)抵抗各种政治、文化和信仰冲击。回归领袖为重建“圣殿-律法-城墙”不懈奋斗。他们认为当这些信仰的“标志物”被重建的时候,以色列人就能坚定跟随神。但转瞬之间,圣殿、律法、城墙就沦为鸡肋,人们该干嘛干嘛。回归复兴改革失败了。
这失败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:圣殿、圣城、圣民指向谁?神所应许的“复兴”是什么意思?真正的复兴将如何到来?“先知书”中透露答案:真正的复兴始于重生!“我要使他们有合一的心,也要将新灵放在他们里面,又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,赐给他们肉心”(以西结书11:19)。

尼希米记

尼希米真是一位“悲情英雄”。他的一生很精彩,也很无奈。他本可以一生住在王宫里,富足平顺。但当他感受到神的呼召,就毅然走上一条不平凡的路:回归故土,重建家园。重建有生活层面的,修城墙,建房屋;也有灵性层面的,带领人们聆听、学习神的话语,恢复敬拜制度。尼希米的目的是:让神的子民,安然居住在神的城里,在神的管理下,一心一意来敬拜神。
从构思设计、亲身参与建筑工程,到勇敢直面权贵阶级,到成立民兵自卫队维护城墙安全,再到六次躲过敌人的暗杀计谋,尼希米克服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。第八章是高潮:城墙被修好,男女老幼全体聚集,参加回归后规模最大的集体敬拜。但《尼希米记》的结尾留下巨大的遗憾。耶路撒冷方方面面开始出现问题。尼希米12年的呕心沥血,终归化为乌有。
遗憾的是,犹太人至今仍在等待人间的弥赛亚 – 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,带领以色列走向国富民强。但历史已经显明这并非神的计划!愿更多犹太人能够明白弥赛亚已经来过,他复活了,现今坐在父神的右边。他要再来。那时,凡有气息的,无不向他屈膝,口称他为主!


以斯帖记

设想一下,你生活在一个严酷逼迫基督徒的社会,你不得不隐藏信仰,臣服于敌视上帝的世俗世界。你一定会问:“神啊,既然你掌管世界,为什么允许自己的名被如此践踏?你在哪里?”
《以斯帖记》所记历史发生在以色列被掳流亡之后100年。此时巴比伦帝国已经被波斯帝国所灭。部分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,但大部分仍继续生活在波斯。《以斯帖记》描述滞留异乡的第三代犹太人的生活。在这里,犹太人是被藐视的劣等民族;大多数人选择隐瞒自己的血统和祖籍。《以斯帖记》对神只字未提,也许就是这个原因。
本卷书记录了一个奇妙的“拯救”故事,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巧合。最终,恶人被惩罚,犹太人幸运存活下来。难道“巧合”仅仅“巧合”吗?不是!《以斯帖记》告诉我们:即便时局再黑暗,敌对势力再强大;甚至神的子民都不敢呼求神的名,但神不会忘记他的孩子;神的计划和旨意不会被阻拦。《以斯帖记》有一句名言。末底改挑战以斯帖王后,问她愿不愿意为了拯救犹太民族做出牺牲。他说:“此时你若闭口不言,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。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,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?”神的工不会因为缺少你我而被耽延。 不要辜负神给你的位分!

约伯记

苦难是位不苟言笑,极为苛刻的武林高手。也不知他是敌是友,反正他时不常现身,轻则把我们打得鼻青脸肿;重则,让我们不省人事。但被这位仁兄折磨多年之后,我们的功力好像进步了一些。
《约伯记》很神秘,因为它的作者不详;成书年代不详;主人公的出处不详 (作者没有交代约伯的宗族、籍贯)。作者刻意删去不必要的细节,以便突出主题:“神为了让无辜的人经历苦难”?
三个朋友给出标准答案:他们说,神是全然公义的,约伯受苦一定事出有因,他一定是暗中做了恶,遭到神的惩罚。《约伯记》的大部分篇幅都给了这三人。他们轮番上阵,口若悬河,讲天说地,攻击约伯。读者的感受一定与约伯相似:“你们无知的言语令人厌烦。” 这好像在映射无数的“心灵鸡汤”,似乎充满哲理,实则废话连篇,令人厌烦!在极度痛苦中,约伯抱怨神是宇宙的暴君,他说:“主发怒撕裂我,逼迫我,向我咬牙切齿”;“完全人和恶人,他都灭绝。世界被交在恶人手中,这不是他干的,又是谁呢?”
终于轮到神说话了!这让人长长舒了一口气。神并没有回答约伯的问题,神告诉约伯两点:1. 天地万物极其复杂,你没有资格,也没有足够的眼界来与我探讨苦难的问题。2. 因此,你要无条件的信靠我 – 这就是一切的答案。

诗篇

很多人说,喜欢诗篇的原因是它包含丰富的情感。的确,诗篇中有热烈的赞美,也有悲愤的呐喊;有信心的宣告,也有痛心的忏悔。诗篇就是祷告的范本,教导我们如何向神倾诉。
但诗篇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个人灵修。它是以色列人在圣殿中敬拜,以及大型宗教庆典时吟唱的诗歌集,用于集体敬拜。诗篇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是开场白。第一篇“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,昼夜思想,这人便为有福。”第二篇:“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。”这两句话像两个括号,括住了诗篇的主旨。这表明,在等待弥赛亚君王彻底成就他的国度时,神的子民需要依靠“神的法度”(更恰当的翻译是“神的教导”)来指导他们的信仰和生活。
因此,诗篇的目的是:指导神的子民在等待弥赛亚再来的过程中,通过祷告,学习神的教训。建议大家借着祷告来诗篇。先大声朗读,然后默想,最后把诗篇变成自己的祷告,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神,祈求神,向神献上悔改和感恩。

箴言

要想在神创造的世界中生活,就要知道神的法则。神的法则包括所谓的“科学”,但圣经不是科学书。因为即便神要写一部科学书,人类也看不懂 。(在神的创造面前,人类的知识尚不够小学级别,如何读懂神的“科学论文”?)此外,还有“社会生活常识”就是帮人“把日子过好” -《箴言》的目的就是如此。箴言强调:敬畏神是幸福生活的基础
《箴言》体现希伯来“智慧文学”的写作特点。它囊括好几百个箴言警句,这些警句十分简短,便于背诵、传讲(就好像中国的成语或者歇后语一样)。箴言的教导涉及生活方方面面:工作、储蓄、娱乐、交友、夫妻相处、教子之方等等。
《箴言》把神所设立的圣洁生活之道比作贤德妇人;把世界推崇的生活之道比作淫妇。此比喻的画面感超级强烈,可谓言未到,像已到。6:26 如警钟敲响:“淫妇猎取人宝贵的生命”- 被世界迷惑的人终究丧掉生命!这样看来,《箴言》的结尾31章就不难理解。31章并非写给妻子的行为守则,因为她24小时不眠不休也做不到;这一章是圣洁妇人比喻的总结,它指出:敬畏耶和华,谨守智慧之道,那生活也将以“她”的方式来回报你。

传道书

“虚空的虚空,万事都是虚空”,这句类似佛家禅语的话出自《传道书》。书中90%的言语似乎是消极,甚至不符合“正统教义”的。但这正是作者用意所在。传道者涉猎人所能想到的所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,就是为了表明一个最核心的真理:“敬畏神,谨守他的诫命,这是人当尽的本分”。
传道者谈到的人生态度大致为以下7种:享乐主义:“凡我眼所求的,我没有克制它;我心所乐的,我没有不享受的。”不可知主义:“万事之理,遥不可及,太深奥,谁能测透呢?”虚无主义:“虚空的虚空,全都是虚空!”宿命主义:“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– 这样,做事的人在他所劳碌的事上又有什么益处呢?好人主义:“我知道,人除了欢欢喜喜,做对的事之外,再没有什么意义。”成就主义:“我大兴土木,为自己栽种葡萄园,我日渐昌盛,胜过胜过我以前一切在耶路撒冷的人。”悲观主义:“神给世人何等沉重的担子,使他们在其中劳苦!” 从某种程度上说,今天的我们与3000年前的所罗门无异,因为互联网让普通人“涉猎天下万事”。我们的人生结论是什么?我们心中归宿在哪里?不要像所罗门,到了人生尽头才后悔当初。愿“敬畏神、谨守他的训诫”成为保守我们一生的界限。


雅歌

《雅歌》Song of Songs,就是“万歌之歌” (最重要的歌)。希伯来文常用两个名词重叠来强调它的独一性。就好像耶稣被称为“万王之王”,“万主之主”。
为什么《雅歌》是最重要的歌?首先,它描写了人类情感中最让人意乱情迷的那一种爱:男女之爱。这爱的特点是:彻底和排他。在情侣的眼中没有别人和世界,只有对方。但更重要的是,《雅歌》描写了基督与教会(就是基督徒)之间的爱!神的爱到底有多彻底?为了所爱之人,他情愿献上自己的生命。有多排他?神是嫉邪的神。神会因我们更爱别的事物而生出嫉妒!
神不是随叫随到的仆人。神有尊严、有原则;他对自己“爱侣”也有极高的要求,他希望我们尽心竭力追求他。因为神是最忠诚、最慈爱、最付出的爱人,他当然希望他爱的对象也是如此待他。
但神从来不强迫我们,如果我们不再爱他,转头追随别神或者世界。神会忍痛任凭我们走自己的路。神的原则是:“我以爱来吸引你;愿你快跑跟随我!”(雅歌1:4)

以赛亚书

《以赛亚书》有小圣经之称。巧的是,给圣经分章做节的人(圣经原文没有分章节)竟然把以赛亚书分成66章(而全本圣经有66部书卷)。1-39章包括历史、诗歌和预言 - 犹如旧约(而旧约也正好39卷)。40-66章以“旷野人声”开始,以“新天新地”结束,像极了新约(新约也正好27卷)。这个巧合真是太奇妙了!
本书的前半部分充满警告。先知说,以色列若不悔改,神将兴起亚述刑罚他们的罪恶。但是以色列的领袖把先知的话当耳旁风,他们使用人的小聪明,企图借助埃及来抵抗亚述。以赛亚痛心疾首,他说,不要以为攀附埃及就能自保,神将兴起巴比伦;时候一到,巴比伦会将亚述、埃及全部吞没,然后转而攻击以色列,让她寸土不留。这样神奇的预言果然在100多年后应验。巴比伦彻底摧毁犹大国,以色列人被掳,惨不忍睹。然而,惩罚并不是终局。神最终的旨意是让以色列人回归,并且复兴他们。复兴的声音始于“旷野人声”。他将宣告救赎主的到来。
《以赛亚书》充满“预言”,历史性预言均已全部应验;尚未应验的,都属尚未发生的事。其中最奇妙的就是以赛亚看到将有一位“仆人君王”从耶西的血脉而出,他将带来永恒拯救!

耶利米书

耶利米生活在主前七世纪末期,北国已经被掳。南国马上就要崩塌。《耶利米书》的主要信息仍然是神对以色列人的责备、警告以及对未来拯救的盼望。耶利米对犹大国的时局有深刻洞见,他知道即便是希西家王推行了宗教改革,但这也只是起到表面作用,没办法触及人心。灾难就在眼前。耶利米蒙召去传这样“不得人心”的信息,前方的考验和逼迫可想而知。因此,耶利米又被称为哭泣的先知。比较其他先知,耶利米更坦诚、真实地分享他自己的内心感受。这样读者不但了解耶利米的性情,更加了解神的性情和神的感受。
旧约先知共同带出的终极信息是:“复兴” – “当那日子,那时候,我必使大卫公义的苗裔长起来;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。” 而历世历代与神为敌的万邦 - 从埃及、亚扪、以东到巴比伦 – 将一一倾覆,他们所敬奉的神名、偶像也都要蒙羞。
耶利米不但宣讲神的信息,他还用行动“表演”神的旨意 (这些圣经先知恐怕是最早的行为艺术家)。这些古怪的行为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神的心痛和挣扎 – 当他的子民捂住双耳拒绝听他的话时,神只能让先知用古怪的行为演给以色列人看!神爱人到了极处,最终,为了让人能重新回答与他美善的关系,他的独生子走上十字架。

耶利米哀歌

犹大国被巴比伦彻底毁灭,无数以色列人被杀死、饿死;存活者被掳到巴比伦为奴,圣城也被夷为平地。劫后余生的耶利米谱写了五首“哀歌”。前四首诗是字母诗,即每一句话都以希伯来文二十二字母的顺序来开头 。在如此悲哀、混乱的情况下,诗人好像通过这种方式在努力维持头脑的冷静,想把哀伤“整理清楚”。但最后一首却毫无顺序 – 读者好像也感受到诗人剧烈起伏的情绪,哀伤之大,让他根本无法保持“顺讯”!诗人描写了人的挫败、悲哀、愤怒和迷茫,但这何尝不是神的心声?!
《耶利米哀歌》表明:1. 哀歌是人向神提出抗议;2. 哀歌是人处理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;3. 哀歌诉说悲苦之人的迷茫和委屈。这是多么令人得安慰啊,因为神不要我们压抑负面情绪,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尽数倾倒给神 – 他鼓励我们这样做!
PS:本周三,我参加了悉尼圣公会女牧者联谊祷告。最大的收获是:我发现自己不孤单,我所遇到的争战是所有女牧者共同经历着的。神看到我们的努力和付出,也深知我们的挣扎和不足;神始终呵护、保守着我们,他是牧者最强大的后盾。但牧者要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呢?当中有一位姊妹说,“我们可以学习耶利米,向神唱一曲哀歌”。

以西结书

设想一下,神从难民营中兴起一人,让他成为先知。你会相信这个沦落天涯,行为古怪,身世悲惨的先知吗?此人就是以西结。以西结作先知时,耶路撒冷城还没有完全沦陷,他属于第一批被巴比伦掳走的犹大人。在以西结被掳后五年,耶路撒冷被毁,南国犹大正式终结。以西结和耶利米是同时代的人,都是最悲惨时代的见证者。耶利米着重描述人的悲苦和神的悲痛;而以西结更像一个法官,他的言辞更客观、严厉。以西结强调:以色列灾难的根源在于她的悖逆和恶行。神要惩罚以色列,但悖逆神的万邦万国,也要受审判,没有谁可以逃脱。然而,审判之后有复兴 - 这是神给所有先知的启示。《以西结书》中最为人熟知的复兴画面就是牧羊人与羊 (“主耶和华说,看那,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”!)以及“枯骨复生”。40-48章是耶路撒冷城的未来异象。圣殿规划,殿内摆设、祭司角色、祭祀礼仪、耶和华的荣光降临圣殿 – 这一系列描述让人想到摩西建立会幕的场景。这表明,敬拜神的制度将被恢复;重建的圣城将是永恒而完美。以西结书还有两个特点。一是多次提到圣灵的工作;二是以西结被神称为“人子”。耶稣借用这个说法,常常将自己称作人子。

但以理书

旧约时代,神在几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拣选几个先知,赐给他们异象、异梦、话语;并且借由当事人的心绪和笔触预示神的计划,表达神的心情、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。我们已经看到被掳之前的先知以赛亚,犹大国沦陷时的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结,以及被掳之后,生活在巴比伦的先知但以理。 《但以理书》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:他们应该都在巴比伦受了教育,并且做官,且身居高位。他们本可以享受极为舒适的生活,但因他们坚守信仰,拒绝向“自以为神”的尼布甲尼撒王下拜,所以从庙堂落到地牢,被处以可怕的极刑。但神亲自出手,将他们拯救出来 - 这使狂妄的巴比伦王向耶和华屈膝,承认他是独一无二的真神。 《但以理书》还是旧约的“启示文学”。书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奇怪的异象,预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。应该如何解释这些异象?圣经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。但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两点。第一:人间帝国将越来越强大、狂妄,他们将公然挑衅神,他们的本质就如野兽。第二:时间一到,神的权柄将通过一位“人子”完全彰显;那时,污秽的野兽将被彻底毁灭,神将完全实现他的国,拯救他的子民。如此说来,对所有生活在逼迫中的信徒来说,《但以理书》都有极大意义,它带给人无比的盼望和安慰。

何西阿书

C.S.路易斯在《四种爱》中提到,“爱”在希伯来语中有四种意思。根据语境不同,分别是:本能之爱 - 如母亲爱孩子;男女之爱 – 炙热、强烈,具有怕他性;朋友之爱 – 有共同的目标、兴趣、话题,彼此欣赏;神之圣爱 – 与对象好坏无关;神爱,因为“神就是爱”。圣经表明,神用这所有四种爱来爱我们。比如:耶稣说他爱耶路撒冷,就好像抱雏的母鸟,恨不得张开双翅护住小鸟;神说“信心之父”亚伯拉罕是他的朋友;耶稣也对门徒说,从此我不将你们当作仆人,我要称你们为朋友;圣爱更是明显:《罗马书》说,当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,神就差遣他的爱子为我们死,神的爱就在此显明了。而《雅歌》与《何西阿书》则凸显了神爱的排他性(具有男女之爱的特点)。神的爱真挚而强烈。被爱情充满的神“眼里不揉沙子”,当以色列嘴里说爱他,心却敬拜偶像时,神痛苦难当!他不断警告“行淫”的以色列:回头吧,回头吧,再不回头,灾难就要来了。但神怎可能真的离弃他所爱的人呢?“以色列虽然偏向别神…耶和华还是爱他们!”有一天,神会更新他的子民,让他们的石心变成肉心,老老少少都能从心里真的爱神。有一天,“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,以仁义、公平、慈爱、怜悯聘你归我”!


约珥书

约珥多次用蝗虫灾害来描述神的审判。第一次,蝗虫大军入侵以色列:“葡萄树枯干,无花果树衰残,石榴树、棕树、苹果树,连田野一切的树木也都枯干,众人的喜乐尽都消灭。 田野的走兽向你发喘,因为溪水干涸,火也烧灭旷野的草场。”第二次:蝗虫大军入侵世界:“它们一来,地震天动,日月昏暗,星宿无光。” 然而,这只蝗虫大军竟是耶和华的军队,是神亲自招聚它们攻击世界,目的要让他的子民悔改:“你们要撕裂心肠,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,因为他有恩典,有怜悯,不轻易发怒,有丰盛的慈爱,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”。虽然蝗虫入侵是中东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,但约珥也是用蝗虫来比喻末日灾难。但奇特的是:灾难和救赎似乎同时来到:“日月昏暗,星宿无光。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,从耶路撒冷发声,天地就震动,耶和华却要做他百姓的避难所,作以色列人的保障。”在主后的第一个五旬节,使徒彼得说约珥的预言是指神降下圣灵。但本异象必将第二次的应验,就是新天新地到来之时 – “到那日,大山要滴甜酒,小山要流奶子,犹大溪河都有水流。必有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,滋润什亭谷。”

阿摩司书

以色列南北两国分列200年后,北国以色列迎来大复苏,以色列几乎恢复到所罗门时的辉煌。但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;社会罪恶空前加剧,实在是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而腐败的根本来自于以色列彻底离弃耶和华 。在尚未进入迦南地时,摩西就叮嘱以色列人要千万小心迦南地的诸“巴力”。而此时,北国拜巴力早已蔚然成风。神要拣选一个“代言人”,让他去叱责北国的败坏,呼吁人们速速悔改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神拣选了一个来自南国的乡巴佬阿摩司。阿摩司主业牧羊,淡季时修剪桑树贴补家用。让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去责备以色列的富豪权贵 – 足见神的道高于人的道!在阿摩司笔下,耶和华神首先是一位公正的审判官,“…三番四次的犯罪,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”这个句式一再出现。神历数周围列国的罪,直到最后说到以色利。在提及权贵阶层的贪婪时,神的话真是入木三分:“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都垂涎”!显然,神必将审判败坏的列国(包括以色列)-“我必倾覆你们中间的城邑,如同我从前倾覆所多玛、蛾摩拉一样。”但《阿摩司书》的结尾突然峰回路转,神说:“到那日,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,堵住其中的破口”。

俄巴底亚书

《俄巴底亚书》是旧约最短的一卷。先知的出生年月,背景籍贯不详。俄巴底亚主要指责以色列的邻国以东的罪。以东虽然和以色列同根同源,但他骄傲自大,不认识神,更在以色列遭难时趁火打劫。所以,神将审判以东;然而,就像所有先知书所表达的,审判绝不是神的最终目的。最终,“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…国度就归耶和华了。”亚伯拉罕生以撒,以撒生雅各和以扫;而雅各的后代成为以色列人,以扫的后代成为以东人。雅各和以扫相争,以欺骗的方式获得长子身份;而以色列人和以东人的争战也一直不断。旧约至少有八处提到他们之间的战事。巧的是,希伯来文“以东”的写法与“人类”一样。显然,圣经在提示我们:世人与神的子民无法相融,神的子民一定会受到世界的逼迫;但神要设立一位拯救者,他将来到锡安山上,审判世上列国和万邦。审判结束之后,“国度就归耶和华了”!

那鸿书

那鸿很可能是南国犹大人,他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。当时最强大的帝国就是亚述。亚述也是世界上最残暴的帝国之一。亚述军队对待俘虏的手段令人不寒而栗。举个例子,他们会将木棍钉在地上,一头销尖,然后把俘虏从肛门处插入木棒,借着人体自身的重量,木棍一点点刺破重要器官,最后毙命。亚述军队在得胜的道路两旁插满这样的木棍,可以绵延几英里。他们就是要用恐怖来威慑所有邻国;让他们知道跟亚述做对就是以卵击石。 所以,《那鸿书》的矛头直指亚述的首都尼尼微。那鸿预言,亚述马上就会灭亡,不要看他们现在耀武扬威,时候一到,他们就像果子已经长成的树,摇动树干,果子就纷纷跌落。公元前612年,亚述果真被巴比伦消灭了!尼尼微大城被彻底摧毁,之后很快就被风沙掩埋,仿佛从地球上消失一般。直到19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发现它的遗址。亚述看似坚不可摧,可他轻而易举被巴比伦所灭。巴比伦看似坚不可摧,可它轻易就被波斯所灭。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:军事、科技、经济都不是帝国长盛不衰的保证。所以,神的子民不要迷信任何强大的帝国,时间一到,神会审判列国,让他们一一屈膝在耶稣的宝座前。在这纷乱的末世,我们唯一的依靠和保障就是神本人!

哈巴谷书

哈巴谷身处南国犹大,写书时间应该是犹大灭亡前100多年,即公元前600年左右。《哈巴谷书》与其他先知书不同,内中没有神对以色列人的愤怒和审判,而是哈巴谷个人对神的质疑。与当下很多基督徒相似,哈巴谷看到社会充满混乱、败坏;人间悲剧一幕接着一幕 – 他不禁发问:“神啊,我呼求你,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?”但神对哈巴谷的回答出人意料,神说,他会兴起巴比伦帝国。这个答案使哈巴谷更加惊愕和气愤,因为巴比伦就是那“残忍暴躁之民”。然而,巴比伦的兴起不过一时而已;事实上,人类历史中有无数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,而其本质与巴比伦如出一辙:“杀人流血,向一切居民施行强暴”。最终,“众民所劳碌得来的被火焚烧,列国由劳乏而得的归于虚空”。神必将向所有巴比伦帝国发出审判,巴比伦大城必然轰然倾覆;“耶和华要在他的圣殿中,全地的人都要在他面前肃敬静默”。经过与神一番对话,哈巴谷终于明白即便自己在有生之年看不到问题解决,但他可以信靠那位掌握所有答案的神。虽然现在乌云密布,但总有晴空万里的一天。唯有持守对神的信心,神的子民才能在迷雾中找到出路。

西番雅书

西番雅是南国犹大后期的先知。此时,北国以色列已经被亚述消灭,借着亚述帝国内部的权利斗争,犹大侥幸得到暂时喘息的机会。年幼的犹大王约西亚刚刚登基,而他的前任就是南国历史上最恶的王玛拿西。尽管在西番雅的帮助下,约西亚在当政后期进行了宗教改革,但已经无力回天。 西番雅预言神已经定下了审判的日期,那就是“耶和华的日子”。耶和华的日子是灭亡、哀嚎的日子;神不单单审判以色列 - 非利士、摩押、亚扪、古实、亚述 – 这些以色列的宿敌也都无法逃脱神的公义的审判。最终,神的审判是面向全地、全人类的。 但在三章后半段,先知笔锋突然一转:“那时,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,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,同心合意的侍奉我。祈祷我的,就是我所分散的民,必从古实河外来,给我献供物。”圣经多次暗示:审判和复兴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发生。就在旧世界被摧毁的时候,神的子民就要被他招聚在一起,享受永恒的平安和幸福。

哈该书

《哈该书》的历史背景是:巴比伦被新兴的波斯帝国所灭,波斯王居鲁士允许犹太人返回故土,此时是被掳流亡的第70个年头 - 这正应验了神借众多先知所发出的预言!“回归”并不是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完成的,是神在背后推进,他亲自拣选几个关键领袖,并在所定的日期,依次感动这些人。神首先感动波斯王居鲁士,再感动以色列的重要领袖,如所罗巴伯、以斯拉、尼希米等人,又感动先知,比如哈该 – 让他们在不同时间,不同位置,完成关键性的任务。作为回归后的第一位先知,哈该的信息就是重建与复兴。 我们也许认为,即是神所命定的事就一定会成功。但反观以色列的回归历史:犹太人回是回去了;宗教改革、政治改革、圣殿和城墙的修建工程也都一一开展了。但结局怎样?不出一代人光景,人们又恢复从前的状态 – 真是哀其不幸、怒其不争! 既然明知一切“终将成空”,神为什么还要推荐“回归计划”?其实,真实历史是属灵真理的镜子,要将属灵真理折射给世人。“回归和复兴”历史再次提醒我们:神所要成就的复兴绝不会发生在这个已经堕落的旧世界;弟兄姊妹们,不要只看到眼前和世界,要用信心之眼看到永恒和新天新地。

撒迦利亚书

Déjà vu 是一个法语词,表达一种进入似曾相识场景的感受。当我们读圣经时,你会不会时常有时空交错的Déjà vu感受? 撒迦利亚是一位被掳回归时代的先知。当他首次踏上祖先的家园,看到被毁的圣殿,再追想神的预言, 撒迦利亚一定会觉得这是一场Déjà vu吧! 《撒迦利亚书》前8章是一连串异象,其中包括红马、白马的异象;准绳的异象;金灯台的异象;书卷的异象 – 这些是不是好像似曾相识?没错,500多年后的使徒约翰也有Déjà vu经历,他看到类似场面,他把这些一一记录在《启示录》中。 撒迦利亚活在一个交错的时代:他终于等到了,但却依然在等。因为回归预言已经应验,但又没有完全应验。这难道不是我们的Déjà vu?我们也见证了那么多的“已经”,却依然等待着更多的“尚未”。耶路撒冷的王已经“谦谦和和地骑着驴驹”进入人类历史(9:9),“但主在全地作王”(14章)的日子尚未来到。 圣经穿越历史、穿越文化,它所彰显的真理在各种时空中无数次出现,这些层层叠叠的Déjà vu告诉我们:在这个超级“发达”的信息时代,圣经预言非但没有过时,反而更加证明一个真理:神的计划才是历史进程的坐标!

玛拉基书

出人意外,神拣选了一位无名之辈来结束旧约。作者没有记录自己的身份,也没有表明领受默示的时间,他的名字(“神的使者”)可能也只是个代号。《玛拉基书》全书完全使用第一人称,以万军之耶和华的口吻写成。 神如何看回归之后的犹太人?不忠!祭司不忠 - 他们把瘸腿的、有病的牲畜献给神;他们带头偏离正道,使许多人跌倒。百姓不忠 - 他们以强暴待妻子,与不信的外邦人通婚;无人遵守十一奉献,“通国的人都夺取神的供物”。警告赫然摆在眼前:“到那日,必如烧着的火炉,凡狂傲的和行恶的,将如碎桔,在那日被烧尽,一无存留。”但是,对敬畏神的人,却是另一番景象:“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,神必先差遣先知以利亚,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,儿女的心转向父亲…” 400年后,年迈的撒迦利亚去圣殿供职,天使突然向他显现,并说:“你的妻子伊利莎白要给你生一个儿子,你要给他起名叫约翰 … 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… 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 …”施洗约翰就是《玛拉基书》所预言的以利亚。经过400年的“沉默期”,旧约与新约竟然通过预言中的“以利亚” - 施洗约翰达成了无缝衔接。神的计划决不落空,这实在让人感慨!

“两约之间” 上

旧约犹如一张拼图游戏,而读旧约的人就是要在看似毫无关联的39卷书中找出脉络与线索,最终拼出一张具有意义的图像。这张拼图就是一张弥赛亚(救世主)的画像。旧约回答了有关弥赛亚的所有重要问题,比如:神为什么要差遣弥赛亚来到世界?弥赛亚在世上的主要任务是什么?弥赛亚姓甚名谁?他会做什么事?说什么话?弥赛亚将在哪里出生?出生时会有什么预兆?如果弥赛亚真的来了,他身上带有什么标记?我们要如何认出他来?虔诚的犹太人以拼出这个拼图为毕生追求。既然有关弥赛亚的所有线索都已齐备,那剩下的事就是静心等待这位王横空出世了。他一旦到来,就用拼图画像比对一番,以确定其真伪。然而,这一等就等了400年。曾经,神非常活跃,他不断选招先知代表他向犹太人说话,但在《玛拉基》书之后,神突然封口,再也没有任命任何代言人。直到某一天 - 就好像庆祝的人不断摇动香槟,突然之间,砰地一声,香槟被打开了 - 众多神奇的事接连发生:天象大变,遥远东方的智者按照星象指示来到耶路撒冷寻找犹太人的王;天使频频显现,向普通人说话。30年后,一个拿撒勒的木匠走村串户;传讲天国的信息,医病赶鬼,行神迹。他号称自己就是弥赛亚!

“两约之间” 下


400年的“沉默期”中,以弥赛亚之名带领犹太人抗击外族的情况并非个案;但拿撒勒人耶稣 - 他说的话,做的事,尤其是从死里复活 – 证明他独一无二!可人们为什么要杀掉耶稣?难道他所行的众多神迹还不足以让人信服吗? 原因之一来自神:神的儿子就是神的羔羊,他要通过自己的死亡将神的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– 归根到底,这事出于神。 原因之二来自人:犹太人把旧约 (犹如弥赛亚的画像)奉为神明,但当真神驾到时,却认不出来(或许根本不想认出来)。宗教权贵只是把信仰当成为牟利的捷径。这些人一心要除掉看清他们真面目的耶稣 。他们一面施压罗马政府,一面煽动吃瓜群众,众人一同把救主钉在十字架上。 刚刚诞生的教会就像一棵稚嫩的小草,被无数人践踏:犹太人认为她犯了亵渎神的罪;罗马人认为她太忠于自己的信仰,有碍社会和谐;普通人也无法接受她所传讲的信息(不要以为古人比较“愚蠢”;跟一世纪的人讲耶稣从死里复活,他们照样觉得难以置信)。但教会竟然扛过弥天山火、洪涛巨浪 ;且最终如耶稣所言,长成参天大树,连飞鸟都在上面筑巢 (此预言已经应验,也还在应验中)。 科技高速发展,人心高速迷失,但神永恒不变!

马太福音

“就是他”四福音作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描述耶稣,但四人的共同宗旨是这三个字 – “就是他!” 假如你是一世纪的犹太人,你将如何证明耶稣就是救世主?当然是按照犹太人的传统,回答犹太人会问的问题。第一,要证明耶稣是大卫的后裔;因此《马太福音》以家谱开头,从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一直写到约瑟;第二,要证明耶稣应验了旧约关于弥赛亚的关键性预言。《马太福音》引用旧约达93次,是四福音中引用旧约次数最多的。马太最喜欢使用的注解就是:“这就应验了主借先知所说的”。第三,要表明弥赛亚的教导与旧约先知有何不同。马太把耶稣的教导编排成五大系列 (登山宝训;给十二使徒的警戒和训勉;讲论天国;教会生活和纪律;末世的预兆)中间穿插耶稣生活和工作。 弥赛亚的意思是受膏者;基督是弥赛亚的希腊文翻译。而马太福音介绍了耶稣的另一个称号 – 以马内利。严格说以马内利并非称谓,而是一个形容词,表示性格或者特征,其意思是:“这位神生活在人当中”。尽管耶稣是“仁慈的弥赛亚,大能的弥赛亚;智慧的弥赛亚……”,但他首先是一位“与人同住的弥赛亚”! 《马可福音》 如果有十个人同时描述一个人的生平,这十人定然会记录他们各自认为重要的事件。综合所有人的描述之后,你就能得到一个全面、清晰的人物像。福音书也类似,神呼召四个人为耶稣作传,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,阐明他认为最重要的观点,以证明耶稣就是神子。 马可并非十二门徒之一,但他亲身跟随过耶稣,曾和耶稣有许多互动。马可还是彼得的亲密助手,也曾和保罗一起宣教。这本福音书用希腊文写成,使用当时流行的文法,在描写犹太人的风俗时还特意加上注解。可见,马可心中的受众是外邦人(与保罗一同宣教的经历一定大大影响了马可)。另一方面,《马可福音》是四福音书中最短的。它没有记载耶稣家谱,一开篇就描写施洗约翰如何应验旧约预言,宣告弥赛亚的到来。这部福音书也很少记录耶稣的讲论,而更侧重描写耶稣的行动。马可最爱使用的形容词就是“随即、立刻、就”。这可能是因为马可的很多资料来自彼得口述。彼得是一位风风火火的行动者,如此行文风格真的很符合彼得的个性。此外,“以行动贯穿始终”也显明耶稣确知自己的使命,走向“十字架”就是他定意要做的事!

路加福音

每部福音书都有特色。《马太》详实,《马可》简洁,《约翰》深邃,而《路加》动情。路加是一位医生,并非犹太人,也不是十二门徒之一。但他与使徒交往密切,后期与保罗一起传道,是初代教会最重要的见证人。《路加福音》的视角独特,从他记录耶稣家谱的方式就可看出:路加从约瑟开始倒序,一直追溯到始祖亚当。路加强调:耶稣不但是犹太人的救主,更是全人类的神!《路加》的动情,首先体现在他尊重女性,特意为女性做传。路加提到若干妇女,她们如何支持耶稣的事工;他甚至记录了马利亚和伊丽莎白的心理活动 (显然,这是马利亚本人亲口告诉他的)可见路加的访问有多么细致。《路加》的动情,第二体现在他对耶稣的描写。路加笔下的耶稣爱憎分明,是一位又慈爱又公义的主。主耶稣对世间的贫苦、病患、苦难、伤心者充满无限怜悯;而对骄傲虚伪、自以为义、残忍自私的人,又有严厉责备。《路加》的动情,还体现在他所记录的小故事中,每个故事都栩栩如生,真情流露、寓意深刻。比如浪子的故事,好撒马利亚人,财主和拉撒路,以马仵斯路上的奇遇等等。 感谢神拣选医生路加,这样一位细心、严谨又深情的仆人为耶稣和初代教会作传。(《使徒行传》)

约翰福音


人人都说《约翰福音》太“深奥”,不容易懂。但华人对这本福音书却情有独钟。我们的祖先称脚下这片土地为“神州”;虽然并不十分了解“天”的本相,但祖先敬畏“天道”,认为“天道”主宰一切。约翰好像很懂我们,《约翰福音》的开篇竟与《道德经》遥相呼应。老子说不清楚的“道”,被约翰寥寥几句就点明了!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 这道太初与神同在。 万物是借着他造的;凡被造的,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。 生命在他里头,这生命就是人的光…… 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们中间,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。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,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。”约翰报告了一个大好消息: “道”不是遥不可及,高高在上,无法测透的宇宙力量;“道”成为人的样子,来到了人间!相信这个人,你就能进入“道”;而这奇妙的道将为你打开生命之门。以阐明“道”为开始,约翰又将耶稣的八个宣称巧妙穿插在福音书中,以进一步揭示耶稣的身份:“我是生命的粮;我是世界的光;我是羊的门;我是复活和生命;我是好牧人;我是道路、真理和生命;我是真葡萄树;我是 我是(自有永有者)!”

使徒行传


《使徒行传》记录了初期教会三十年的创建史:第一位牧师的第一篇讲道;第一次神迹;第一次“教会领袖峰会”,以及第一波充满异象和战略眼光的宣教运动。但仔细思索,初期教会的发展并不合乎常理:耶稣被钉十字架时,所有人都离弃了他,只剩下几个妇女和暗中作门徒的尼哥德姆为他料理后事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基督教怎可能存活下来,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从中东发展到欧洲?! 在《路加福音》的最后一章中,路加记录了他认为有关主耶稣复活最重要的三件事:第一,耶稣在墓园中首次显现;第二,耶稣在以马仵斯的路上向门徒显现,并为他们讲解圣经;第三,耶稣多次向门徒显现,使他们能够明白圣经。而在耶稣升天之前,他也特意嘱咐门徒:“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,你们要在城里等候,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。“看来,路加在福音书结尾处已经埋下伏笔,表明教会能够建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- 就是圣灵!《使徒行传》不仅是记录初期教会历史;更是为圣灵所做之“圣灵传记”。圣灵在《使徒行传》共出现56次,远远超过圣经中任何一部书卷。看,神的计划多么周全,他的作为多么奇妙!即便教会一直面临狂风暴雨,但在圣父、圣子、圣灵,三位一体真神的保守和带领下,她永不会被打倒。 

罗马书

《罗马书》逻辑紧密、环环相扣,把得救真理的方方面面讲得透彻明白。保罗首先指出人之所以被称为义,是因为相信神借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恩典,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好行为:“神的义,因信耶稣基督,加给一切信的人,并没有分别。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。如今却蒙神的恶恩典,因基督耶稣的救赎,就白白地称义。”若我们真的相信神,会发生什么呢?我们将“因着信,借着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将凭着“信”进入与神相爱的关系中。在这样一个“相和”的关系中,一个人整体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性情、行为都会发生变化,以至于“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。”只有以“爱”为驱动力,人才能真正开始改变。神爱我们:“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,为我们众人舍了,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?”“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?”没有任何人,没有任何事!我们也用爱回应神:“我们可以仍在罪中,叫恩典显多吗?断乎不可!要将身体献上,当作活祭,是圣洁的,是神所喜悦的;你们如此侍奉,乃是理所当然的。”一个小细节:传递《罗马书》的信使是位女性领袖菲比。据初期教会传统,送信人还要负责解释信件。菲比可谓是带领《罗马书》查经第一人。菲比 - 好样的!

哥林多前书


哥林多教会虽然是保罗建立,但她带给保罗巨大挑战,以至于保罗四次写信给这所教会(但只有两封信保留下来,就是哥林多前后书)。结党、分裂、争竞、淫乱、藐视权柄、因恩赐而自我炫耀,破坏教会秩序 – 人能想到的问题,哥林多教会都有。面对这样一间教会,坚不可摧的保罗竟如此感慨:“我在你们那里,又软弱,又惧怕,又甚战兢。”(2:3)然而,保罗在书信开头这样问侯哥林多人:“保罗,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,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,蒙召作圣徒的…… 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,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,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…….” 保罗称泛善可陈的哥林多教会为“圣徒”。这不是阿谀,也非讽刺;保罗之所以能说出圣徒二字,源于他对救恩最深邃、最正确的认识:成圣实乃神在基督耶稣里赐给罪人的恩典;决非罪人可以自己做成的功!人只要凭着信进入圣洁的神里面,就能被他洁净,成为圣徒。保罗接着说:“神必坚固你们到底,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。神是信实的,你们原是被他所召,好与他儿子 – 我们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。”(2:8,9)愿这话也成为你我一生的安慰与勉励!

哥林多后书

欲知在牧养教会中将遇到何种挑战,以及牧者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心境,读一读《哥林多后书》便可一窥究竟。先看哥林多教会对保罗的攻击 :1. 你为何出尔反尔?说要到哥林多来,为何变卦?(1:15-17,23)2. 你凭什么权柄来教导我们?谁授权你作使徒?(3:4-6;10:10)3. 你筹集款项,动机何在?(8:17-21;9:1-5;12:14)4. 更有人浑水摸鱼,“传另一个基督”(5:12;11:4,13-15)。 保罗也是人,面对莫须有的毁谤和攻击,他显露出无比痛苦和挣扎(2:4);他一度无法自持,语气辛辣地自嘲道:你们笑我粗鄙不堪… 是的,“如今我真的成了愚妄人,可这都是被你们逼的”(12:11)。 保罗如此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,不是为了发泄情绪,而要表明人如何因着基督的恩典,从“小我”,走向“大我”。保罗说:“患难对我大有益处,因为我们是为基督受苦,就靠着基督多得安慰,不但如此,我们还能用这些宝贵的经历去安慰那些和我们同受苦楚的人”(1:3-7)。自始至终,保罗不依血气以恶报恶,反而 “在各样的事上,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。”(6:3-10) 通过哥林多后书,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如何在遭受诬陷、嘲笑和挑战时最终得胜(4:7-12;16)。走出风雨之后的保罗坦然宣告:“主的恩典够我用的!”

以弗所书

不认识神的人对圣经大致有两种想法:一,它是一本宗教、历史书,里面记录着犹太人历史和基督教教义;二,它是一本道德教化书,它劝人向善,内中充满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。但《圣经》的根本目的是:表明神是怎样的一位神,以及他对人类有怎样的计划。《以弗所书》正是这样。此时的保罗对真理的认识和经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之境。他对道德说教没有丝毫兴趣,他不过要表达一个简单且重要的真理:明白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旨意为何,便知我们将如何活。第一部分 1-3章,保罗提到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旨意:拥有各样属灵福气;得圣灵为印记;把我们牵到爱子的国度;在天上有产业;使所有人在基督里合一。接着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4-6章:“因此,我们应当如此活……” “因此,既然,就,所以,就如同 ” 这些关系连词把4-6章串联起来。“既然蒙召,行事为人当与蒙召的恩相称”(4:1)“如今,你们既听了他的道,领了他的教,学了他的真理,就要……(4:21,22); “所以,你们该效法神…也要凭爱心行事,正如基督爱我们 ……(5:1-2)。《以弗所书》表明,基督教伦理观绝不是简单的教人向善,而是基于“人在基督里的新身份”。明白基督是谁,我是谁,就自然晓得我要如何活。


腓立比书

《腓立比书》是新约中最快乐的一卷书。“喜乐、欢乐、欢喜、平安”等词出现了约二十次。但这封信却是保罗在狱中写成的。让保罗喜乐的原因有二:1. 为主做牢而喜乐:“我受的捆锁 …… 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。那在主里的弟兄,多半因我受捆锁,就笃信不疑,越发放胆传神的道,无所畏惧”(1:13,14)。2:为腓立比教会稳健、成熟的信心而喜乐。(1:27-29) 腓立比教会如何展现自己具有成熟的信心?从刚刚建立,他们就“一直同心合意兴旺福音”(1:5)。而“同心合意”又是如何做到?保罗有一段精辟且极具实操性的教导:“若你们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,爱心有什么安慰,圣灵有什么交通,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, 你们就要意念相同,爱心相同,有一样的心思,有一样的意念 …… 凡事不可结党,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,只要存心谦卑,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。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,也要顾别人的事。” 他又用一句话作为总结:“要以基督的心为心”(2:1-5)。 最后,保罗用自己做例子再次鼓励腓立比教会要靠主喜乐。因为“主已经近了”。“我(保罗)知道怎样处卑贱,也知道怎样处丰富,或饱足、或饥饿、或有余、或缺乏,随事随在,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!”(4:12-13)


歌罗西书

曾几何时,中国大陆刮起一股藏传佛教风,有人戏称“一个朝阳区,住着三十万个仁波切”(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对活佛的尊称)。古往今来,痴迷玄学,研究星象,渴望开天眼,吸纳宇宙超能量的人比比皆是。连某些基督徒也被影响,他们希望在特定的日子,通过特殊的仪式,以特殊手段“修炼”,从而得到神更深层的启示。教会刚建立时,此问题就已存在。歌罗西教会被这些思潮污染。有些假教师宣称,信靠耶稣基督只是小学生的入门课,若想窥见宇宙奥秘,就要敬拜天使和星宿,还要跟着他们“修行”,刻苦己身,在饮食生活上遵守种种禁忌。这些所谓的诺斯底主义、遁世哲学等都被保罗称为“世上的小学”。保罗指出,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,已经在主基督里做到了。基督在十字架上打通了人与神和好的道路。他已复活,征服了宇宙间一切邪恶的力量。人可以借着耶稣基督成为自由的、新造的人;从此,人可以拥有永生的盼望。依照惯例,保罗总会在信的后半部分提醒信徒作为新造的人应该怎样生活。这些话从不过时,它们如春雨,滋润柔软每个人的心:“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,总要彼此包容,彼此饶恕;主怎样饶恕了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……”

st phil's logo

FacebookInstagramYouTubeElvanto

讲道特别活动最新消息

崇拜

8:00am公祷书传统英语崇拜9:30am英语家庭崇拜9:30am国语家庭崇拜11am粤语崇拜11am韩语家庭崇拜5pm国语下午堂崇拜11am印尼语崇拜6:30pm现代英语崇拜

    Eastwood 活力圣公会

    Cnr. Shaftsbury Rd & Clanalpine St, Eastwood NSW 2122

    Sanity Logo
    Structured content powered by Sanity.io